在原文中,作者“溫故1942”表達的觀點認為,燃煤污染物的排放是霧霾的來源之一,大部分排放大氣污染物的企業(yè)安裝了濕法脫硫設備,但為了節(jié)省成本與防止設備堵塞,將煙氣再熱器(業(yè)內稱GGH,Gas gas heater)卸掉,導致排放的煙氣煙溫較低、濕度較大,致使煙氣不易擴繁,成為導致霧霾的主要原因。環(huán)保部門在處理此事時一直在關注排放煙氣的多少,而忽視了煙氣的溫度與濕度,后者在污染物擴散上產生很大影響。作者通過其經驗猜想,如果排放物的濕度大到一定程度,霧霾反而會小。因此,作者認為有必要對煙氣加熱再排放。
中國電力企業(yè)聯合會的王志軒秘書長在回復中也提到了這一點,他認為城市電廠及人群密集電廠應考慮排煙溫度低對周圍人群下凝結雨(石膏雨)的影響,也就是說用不用加熱煙氣要具體分析,該用的一定要用(關鍵還是要看設備和運行維護水平),這正是環(huán)評的作用。他還表示,濕煙氣排放不僅與煙氣溫度有關,還與各種環(huán)境要素和煙氣參數有關。
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fā)合分析,將不安裝GGH致使的不容易擴散的煙氣列為華北地區(qū)霧霾的主要原因,是夸張與夸大的看法。上海交通大學熱能工程研究所副教授繆正清同樣不贊同上述網文對于濕法脫硫的控訴,“一般電廠的鍋爐煙囪高達200到260米,這個高度的廢氣一般很難直接沉降到地面附近。”中國現在每年用煤量約40億噸左右,按照繆正清他的算法,濕法脫硫設備將會溢出640多萬噸石膏顆粒,是煤灰的兩倍。
理越辯越明?,F在關于霧霾產生的原因與治理措施都還處于研究階段,所有的理論與推測都是可以嘗試的。區(qū)域性的霧霾形成是不是如網文所述的脫硫設備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模擬,理論上有邏輯,但是必須要有實測數據來支撐。
而在辯理和探索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該怎么做?有專家提出這樣的建議:
1,完善空氣污染控制標準,在大氣污染控制標準中增加排煙溫度、濕度控制的內容。2,對各電廠的脫硫島進行改造,將各電廠已取消的GGH設備恢復或采用其他方式加熱煙氣再進行排放。3,煙溫較低、濕度較大的煙氣的煙囪設計標準需要更改。4,逐步推廣近零排放技術,進一步加快環(huán)保改造。5,在環(huán)保政策上,不要再提“環(huán)保與節(jié)能并舉”。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huán)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