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tài)>>阿爾茨海默氏癥的研究進展
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大約10%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癥(AD),這也讓此病成為zui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1 這種災難性疾病的特點是從海馬和皮層開始的、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神經退行性病變。阿爾茨海默氏癥的神經病理學標志包括神經元減少,以及神經纖維纏結和老年斑的出現。神經纖維纏結是神經內包涵體,它們由不溶性的微管蛋白Tau的過度磷酸化形式組成。老年斑代表了細胞外過度聚集的淀粉樣β蛋白(Aβ),這是阿爾茨海默氏癥的可能病因。在其形成老年斑之前,Aβ寡聚化,向神經元功能和活力施加病理作用。
Aβ是由淀粉樣前體蛋白(APP)經過連續(xù)的酶加工產生的,APP是一種I型跨膜蛋白。大部分的APP由α-分泌酶裂解,這不產生Aβ,被稱為非淀粉源。潛在的α-分泌酶包括ADAM9, ADAM10, 和 ADAM17/TACE。1 與之相對,少量APP由β-分泌酶(如BACE-1和Cathepsin D)加工,產生可溶的APPβ(sAPPβ)和β-C端片段(β--CTF)。β--CTF片段由γ-分泌酶進一步裂解,產生Aβ。γ-分泌酶的活性需要4個組分;Presenilin(PS、PS-1或PS-2)、Presenilin Enhancer-2(PEN-2)、Nicastrin和Anterior Pharynx-defective-1(Aph-1)。γ-分泌酶主要位于內質網、高爾基體反面網絡和內體,它的活性受到其他因子的調控,包括CD147/EMMPRIN。3 APP和PS的突變會增加淀粉樣加工,導致大多數家族性早發(fā)阿爾茨海默氏癥(FAD)。4
除了Aβ產生,zui近的研究表明PS-1還影響了Aβ的清除。Farfara等發(fā)現,干擾PS-1的功能會削弱小鼠小膠質細胞對可溶性Aβ的吞噬。5 無*偶,Jayadev等也報道稱,小鼠小膠質細胞中PS-2的knockdown會降低γ-分泌酶的活性。6 此研究還發(fā)現,PS-2功能的削弱導致小膠質細胞過度釋放TNF-α和IL-6,表明PS-2功能受損可能促進了阿爾茨海默氏癥期間的神經炎癥。進一步研究報道了PS-1在軸突導向中的新作用。PS-1被認為是加工DCC受體所必需的,后者對Netrin介導的化學吸引很關鍵。7生晚期阿爾茨海默氏癥的療法主要針對Aβ產生、聚集或清除。盡管大部分臨床試驗側重于有癥狀患者的治療,但研究表明,早期的干預或疾病預防將是一種更加有效的策略。8 近期的研究關注了一些能夠降解Aβ的酶(即ACE、Cystatin C、ECE、IDE、MMP、Neprilysin、Plasmin)和參與了Aβ吸收的受體(即APP、CD36、FPRL、LDL R、LRP1、α2--Macroglobulin、MARCO、SR-A1、和RAGE)。事實上,zui近的一份報告表明,一種旨在阻斷Aβ生產和增強Aβ清除的組合療法可能是zui有效的方法。9
zui近的機理研究發(fā)現了預防和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癥的新靶點。在一個阿爾茨海默氏癥的轉基因小鼠模型(J20)中,Aβ的寡聚物通過與EphB2受體*激酶結合,并引發(fā)其降解,而干擾了NMDA電流。10 相比之下,zui近有研究表明補體蛋白C1q通過上調NGF和NT-3,防止了Aβ誘導的神經退行性病變。11 有趣的是,NGF受體p75(NGF R)的敲除降低了可溶性Aβ的水平,并增加了其作為老年斑沉積,這一影響獨立于分泌酶活性的改變。12 在另一份報告中,累帕毒素28的小分子增強劑(SMER28)通過Atg5、Beclin1和Ulk1刺激了Aβ的自噬依賴性降解。
參考文獻
1. Zhang, Y. et al. (2011) Mol. Brain 4:3.
2. Sakono, M. & T. Zako (2010) FEBS J. 277:1348.
3. Zhou, S. et al. (2005)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2:7499.
4. Bertram, L. et al. (2010) Neuron 68:270.
5. Farfara, D. et al. (2011) Ann. Neurol. 69:170.
6. Jayadev, S. et al. (2010) PLoS One 5:e15743.
7. Bai, G. et al. (2011) Cell 144:106.
8. Golde, T.E. et al. (2011) Neuron 69:203.
9. Wang, A. et al. (2011) J. Neurosci. 31:4124.
10. Cissé, M. et al. (2011) Nature 469:47.
11. Benoit, M.E. & A.J. Tenner (2011) J. Neurosci. 31:3459.
12. Wang, Y.J. et al. (2011) J. Neurosci. 31:2292.
13. Tian, Y. et al. (2011) FASEB J. 25:1934.
來源:生物通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環(huán)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